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竹籬笆裡過元宵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   不管是竹籬笆內的春天或竹籬笆外的春天,說的都是眷村的情誼和記憶。那個兵荒馬亂、顛沛流離的年代,許多外省老兵攜家帶眷來到臺灣,形成一個個眷村,五湖四海的風土人情,大江南北的山珍海味,烽火兒女的真情至性,形成特有的眷村文化。即使經濟條件不寬裕,眷村孩子逢年過節的精采程度,仍舊不輸一般人家。
  新竹有好幾個空軍眷村,第六村的魏志明由於從小皮膚就比別人黑,所以「黑皮」這個綽號就跟了他大半輩子。他說小時候過了年後,就沒有特別去注意哪一天是元宵節,直到村子裡的雜貨店開始賣起燈籠,便知道元宵節快到了,也意味著大家要提燈籠了!
  村子裡賣的燈籠是紙糊的,雖然不貴,但也是要花錢;黑皮說他因為是六個孩子當中的老么,從小就特別得到父母的疼愛,所以還能從父母那裡要到錢,買個紙燈籠玩玩,但是一到晚上,點上蠟燭後,提著提著,晃呀晃的,一不小心就燒了起來,一個燈籠就這樣報銷了。
  後來,村子裡的同伴就開始自製燈籠。趁著白天,大夥兒拿著柴刀到竹林裡砍竹子,準備提燈籠用的;為了不被燒掉,他們事先找了空奶粉罐當作燈籠主體的材料,先把上面的蓋子去掉,然後用鐵釘在奶粉罐的鐵皮打上一個個的小洞,最上面罐緣也打兩個洞,分別用鐵絲穿上,纏上竹子當作燈籠的提把。最後在奶粉罐底部中央黏上一根蠟燭,一個克難的燈籠就完成了。
  除了自製的燈籠,他們還喜歡做火把,將鋸下的竹筒頂端一節扎實安置厚厚的一坨布,再淋上點燈用的煤油,然後點火,過程並不複雜,但眷村孩子特有一種淘氣,夜黑風高中擎起火把,彷彿有種明火執仗,聚嘯山林的豪邁。
  到了晚上,在自家吃過晚飯後,大夥兒就提著燈籠,拿著火把到黑皮家門前的籃球場集合,人員到齊後,一聲吆喝,便從籃球場出發,又叫又跳地繞著村子的每一條巷弄跑跳穿梭、呼嘯來往,通常這時候大人是不會出來干涉的。孩子的心思好不容易獲得解放,不是幾條巷弄可以拘束得了的。村子外那片稻田,因為沒有路燈或其他照明,平常一片漆黑,孩子們怕那裡有鬼,都不敢輕易踏足,但這天晚上有了燈籠、火把的壯膽,一群孩子大膽地往田埂上奔跑叫囂,好好的大鬧了一場,直到渾身汗濕了才甘願。
  這些都是小學一到五年級的事情了,國中畢業後,黑皮進了軍校,畢業後本島外島戍邊守土,戎馬馳驅。三十五年後解甲歸田,當年的老眷村已經改建,現在住的空軍眷村第一村是新式大樓,到了元宵節,孩子也不時興做燈籠、火把了,只有管委會仍會準備湯圓,讓每位住戶分享春節的喜氣,並回味童年竹籬笆內的元宵記憶。
  【作者速寫】蔡富澧,中正預校六十八年班(中一期),陸軍官校五十二期畢業;佛光大學宗教所碩士,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候選人。
 
(點閱次數:900)